共同和平崛起? 中國vs.印度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08/01/rising_peacefully_together

中印兩國可說是同時快速崛起,到底兩國是否不可避免地走向競爭關係?

兩國的領袖都極力強調雙邊關係的穩定,並對兩國的敵對議題輕描淡寫。中國總理溫家寶:中印是合作夥伴,不是競爭對手。印度總理Manmohan Singh:中印不是在競爭...兩國有很多經濟的合作空間。2000年到2010年,兩國貿易從20億成長到600億美金,2015年預計會再翻兩翻。

然而二戰之後,兩國確實每一步都在競爭。冷戰時代,兩國屬於不同陣營。1971年起,中國是美國半同盟;印度站在蘇聯這邊。和巴基斯坦以及西藏的問題產生一連串邊境衝突,在兩國的互信上產生嚴重的赤字。

當中印都覺得相互造成威脅,嘗試合作成了吸引人的方案。

1.過去如英、德、日、俄、美等強國崛起,都伴隨著一連串遠離邊界的戰爭。然而中印相交的邊界不可能讓兩國都擴張。縱使中國軍費不斷高速成長,印度也成了武器最大進口國。兩國國內的基礎社會與政治挑戰、手中的核子武器以及其他強權的介入,都使得他們的武力投射能力受到約束。

2.為了不像過去的強權崛起必定影響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印兩國都選擇加入既有秩序,並得到空前的經濟成長。戰爭、衝突以及未受規範的競爭都將摧毀他們的經濟果實,因此,兩國目前都將注意力放在國內的經濟與政治改革,而不是軍事武力威脅。

3.最重要是,他們差不多時間點的崛起以及走過相似的進程,例如國內的經濟自由化以及國際的經濟整合,使他們在國際議題中站在同一陣營,例如國際金融體系重新調整、維持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應付氣候變遷。

中印兩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下取得豐碩成長。兩國都擔心管理混亂的金融部門、金融危機、全球衰退,以及中央銀行大量流入先進經濟體的資產,會使資本流以及商品價格大幅波動。這些擔憂都在金磚五國的聯合公報中被提及。兩國也都擔心富國的保護主義會影響在發展中國家的跨國生產體系。

中印認為氣候變遷是重要挑戰。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中,他們互相協調好在談判中的立場,強調發展中國家無法減少碳排放。他們也極力論證已經工業化的富國才應該要為減緩以及調適氣候變遷付出代價。

中印是最會被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餵養了兩國主要河川的喜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融化。中國專家預測,2050年中國這一側的結冰區域將會減少四分之一。印度冰河學家預測,20到30年之內喜馬拉雅冰川將退後到所屬的河流轉變成季節性河川。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認為,印度河、恆河、布拉瑪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將在2035年成為季節性河川。中國預測全球暖化將在2030年時減少5-10%的農業生產;旱災、水災、熱帶氣旋、沙暴將會更多;受到瘟疫影響的人口將增加40%。經濟學人認為印度農業將受到最嚴重的損失,2080年將只有現在的30-40%

在氣候變遷之下,中印擁有比起西方更大的脆弱性。他們必須用更有創意的方式來控制碳排放,因為目前兩國的表現並無法說服西方國家更減少排放量。目前的全球暖化,40%歸咎於黑煤煙、甲烷、低層臭氧以及工業廢氣。中印美三國共同減少這四種汙染源,比起減少碳排放簡單地多。全球暖化對河川的影響使中印必須更加合作,分享水文資料以及針對冰川融解的調適措施。2011年中印戰略經濟對話中,兩國同意在能源效率、生態保存、環境保護,以及最重要的再生能源等領域進行合作。由於政府對於替代能源的發展與運用擁有極大影響力,國與國的發起並永續合作將是必須得。深化的雙邊合作來自於全球暖化嚴重的現實,且兩國大量的排放仍不斷成長、暖化對兩國的傷害也遠大於其他國家。

中國與印度正在交會,並且有許多理由共同合作。但仍有三大議題使彼此分歧:邊界爭執、巴基斯坦、共同河川。雖然沒有人期待短期內會有任何突破,但是衝突也不會是立即的。

1.中印邊界衝突不會有很快又很簡單的解決方案。這些爭議牽涉到歐洲帝國主義的歷史記憶以及後殖民時代的受害者心理。「在去殖民化後,兩國都容易對這類領土爭端感到憤怒,並且與國家認同綁在一起。」中印邊境戰爭50年之後,雙方社會對於主權的西式以及國際地位相當敏感。就算是能達到長久的和平與穩定,任何一方的退讓都會激怒國內人群。因此,在1981年來不堅斷的談判之後,他們選擇如一大堆協議與公報所述,繼續維持不同見解,而不是達成一個偉大的和解,以避免內部批評他們忽略了領土問題,並且不斷延遲解決方案,除非公眾已經準備好接受任何答案。目前為止他們在避免挑釁式的宣言以及媒體不斷引戰的誘惑下,表現得很好。

2. 巴基斯坦是中印兩國的利益交合處。政治不穩定、伊斯蘭極端份子快速擴張、大量外國影響等等,強化了中國對巴基斯坦未來的擔憂,尤其是2009和2011年新疆暴動之後,中國將巴基斯坦受訓的維吾爾武裝份子與疆獨連結起來。中國政府宣稱,暴動的領頭份子在進入新疆準備起事前,曾在巴國的東突海外訓練營學習到爆裂物和槍枝技巧。長久來說,中印在許多議題共同擁有關鍵的利益,例如促進擁核的巴基斯坦制度化,並使其經濟整合進區域貿易體系以及能源架構。

3.中印兩國在共同的河川相互衝突,但這不是必然的。當工業化增加了用水量,印度擔心來自西藏高原的河流將會被中國缺水的省份半路攔截。中國則以分享水文資料來像印度保證並沒有做攔截。2011年十月,中國水資源副部長,考量技術性的困難、攔截的實際需求、對環境的可能衝擊、以及兩國關係,中國政府並沒有計畫做任何將布拉瑪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分流的計畫,這很有可能造成水戰爭的恐懼。

中印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達成共識。中國武裝巴基斯坦威脅到了印度。印度今年四月烈火五型彈道飛彈測試顯然衝著中國而來。但這卻提供了更多雙邊合作的理由。從1980年代以來,雙方已經建構了合作的四大支柱:1.定期高峰會與高階拜會 2.軍事互信機制建立 3.邊界談判 4.增長貿易。當兩國經濟與軍事都在成長,他們共同塑造全球願景的期望,也會隨著對食物、水、能源等關鍵能源的需求而增加。

四大支柱不會長久地存活,新的中印關係必須被建構出來。必須有深層的基礎、多層的架構、環環相扣的互信、審議,以及包含的政治領袖、國會議員、官員、專家、商企、政策單位、學術界、學生以及社會其他角色參與的協調機制。必須要發掘並強化共有的基礎、迅速控制可能竄出的衝突、並同時推動國際事務中的雙邊合作。中印兩國得合作,是一項對半數世界人口的投資,對於亞洲鄰近地區以及全世界都是值得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han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